• 1
  • 2
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友天地>校友活动>详细内容

校友活动

医者艺心丨这位心内科医生的个人画展受热捧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-05-21 15:48:1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核心提示:在通城书画圈里,他是最会看病的;在医生圈里,他又是最勤于绘画的。他是一位出色的心血管内科医生,除了看心电图、解剖图外,他还看了近30年的中国画,更与创立“笔墨水融”说的著名通籍画家尤无曲成为忘年交。

    他叫管耘园,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原主任,主任医师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不久前,“半路丹青——管耘园画展”在南通紫琅文苑举行,众多书画爱好者和他曾经的病人慕名前来观展,开创了我市首位医生办个人画展的先河。

他是一位出色的医生 精湛医术赢得多个荣誉

管耘园画画,算不上“弃医从艺”。

“做医生,我一直尽心尽力。”管耘园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2001年,他成功实施我市首例冠心病介入手术,填补南通地区空白。2002年,他的“PTCA%2B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”获得市医学新技术一等奖;同时率先在苏中地区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的介入治疗。2005年,他的“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”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二等奖。
在管耘园的带领下,南通一院心内科成功跻身南通地区第一个省级心血管临床重点专科,他本人也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,其主持的课题“冠脉介入对心肌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”通过省级鉴定,在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》等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。

对医学工作的执着与专注,让管耘园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。然而,面对荣誉,他却表现出一般人少有的从容与冷静。如何舒缓紧张的工作带来的压力?如何从日复一日的手术中得到些许调节、舒缓,获得更多的心灵滋养?如何在给病人治疗之外,给于更多的人文关怀?良好的家学熏陶,让管耘园感受到中国文化、中国画的博大,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他便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丹青之路。


他出身寺街书香世家在中国画中找到心灵归宿

“我家的老宅在寺街61号,我在那里住到1997年。老宅由4个相对独庭院组成,共大小18间房,我家住其中一个半院子。传统的老式家具,常年挂着的古字画…..”管耘园的骨子里自有一股洒脱的文人气质,这与他生在寺街、长在寺街密不可分,更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相关。

管耘园的曾祖父管仲谦是张謇创办的其中一所养老院的首任院长;祖父管国光在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农科学校担任教授;叔祖管石臣是张謇的贴身秘书;父亲管霞起是一名历史老师,后受聘于“张謇研究中心”,曾担任首部《张謇全集》的副主编。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成长起来的管耘园,耳濡目染,从骨子里就有着对人文历史、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。

   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,曾让管耘园一度累倒。“有一次生病在家休息,在寺街的深深庭院中,老宅的宁静祥和,使我想起儿时的美好,想起曾经张挂的那些书画,竟翻箱倒柜地找起来,想要重拾那些美好的往日时光。”此后不久,在友人梁战的介绍下,管耘园与书画大家尤无曲相识。那一年是1987年,管耘园刚刚步入不惑之年。

“当时,尤老住在丁古角,一进他家的庭院,我的心就很自然地安静下来。”管耘园回忆,第一次见面,尤老就画了一幅“松梅双精图”相赠,老人家的恬淡和平易近人,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每次从尤老家回来,管耘园的心情都会格外好,“在那里坐一坐,聊一聊,总是感到非常愉悦,工作中的疲惫和压力也烟消云散。”从此,管耘园每周都会到尤无曲家去拜访,看老人家作画、听他讲画、谈人生趣闻,就这样一直持了续了整整20年,直至尤老去世。

他与尤无曲成为“忘年交” 在水墨之间得到灵魂的滋养

20年来,看尤无曲作画,是管耘园最享受的时光。

“尤老画画,看似无法,却笔笔有法。他总跟我说,画画一点也不难,这其实是先生功到自然成的体现。”或许,是一种上天注定的缘分,尽管没有绘画基础,但悟性极高的管耘园很快成为尤老的忘年交,尤无曲常亲切地以“耘园”相称。而管耘园也利用他的专业知识,时常为尤无曲夫妇提供健康咨询。

在尤无曲的鼓励下,管耘园开始从一朵花、一棵树、一块石头试着画起来,逐步学习如何用笔、用墨、用水、构图,从小品画慢慢过渡到画一幅完整的水墨画。“尤老先生不但亲自为我修改画作,还时常相赠许多他的精品力作,表达对我的鼓励。但更为重要的是,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。”管耘园坦言,尤老对名利的淡泊给了他很大的触动:这样一个有着极高绘画造诣的艺术家,却甘于在医学院的一间小房间用毛笔画了多年的医学解剖图,直至退休。在管耘园看来,尤无曲用他的一生践行了“名利淡、事事淡”6个字。

身为临床一线的医生,管耘园的工作压力很大,“有段时间又在创省重点科室,几乎天天像打仗一样,但画画让我疲惫的身心得到及时修整、调节。对我来说,和书画为伴是最好的陶冶、最佳的放松。”因此,管耘园认为,画画与从医并不冲突,事实上,医学思维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,除了技术之外,医生应当更多地去关注患者这个人,了解并体会病人的感受与痛苦。


他博采众长、笔耕不辍将画品与人品完美结合

对于管耘园而言,学习、了解、研究中国画,就是通过品读一幅幅名家名作,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,感悟画家的人生故事。“其实,从尤老去世之后,我才真正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开始作画。”除了尤无曲外,管耘园博采众长,从工笔画起,从临古入手,自八大、石涛、再明四家上溯元、宋、直至荆、关、董、巨。近人中,尤重吴昌硕、陈师曾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张大千等,不拘一家,法乳浸沈。

“除了揣摩、临摹他们的作品,我还会翻阅他们的年谱、传记。正所谓画品如人品,一位画家的阅历和人生态度,往往都能从他(她)的作品中得到反映。”在管耘园家的客厅,挂着一幅南通著名女画家李巽仪亲笔所作的梅花图,“每次看到这幅梅花,我就会想起老人家高洁的人品艺德,脑海里总能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……”

为人要正派;做学问要踏实……这些年来,管耘园时刻牢记尤老对他的叮嘱和教诲,徜徉在中国画的艺术海洋中。截至目前,他创作的水墨画已达近万张,涉及山水、花卉、翎毛、草虫,笔耕不辍,无不精妙。在画画之余,管耘园兴趣广泛,养花、养秋虫、收罗各地“淘”回来的奇石……这些爱好,也让他笔下的中国画更富有情趣,生机盎然。

“一进画室,坐在画案前,瞬间杂念全无。我特别享受这种凝神静气、酣畅淋漓作画的感觉。”管耘园说,中国画说到底是一种意境的表达。文人画的背后是深厚的人文修养,其意境之美,令人沉醉。正因为如此,他认为,真正的中国画一定是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表达。

他以虔诚之心对待艺术 用画笔开启人生第二次青春

看管耘园作画,同样是一场视觉的享受。
他作画从不用现成的墨汁,而是用几十年甚至“上百岁”的老墨,亲自研磨,“只有磨出来的墨,色泽才会鲜亮。”

如同他娴熟的手术操作一样,一旦下笔,就不再有任何的犹豫,要笔笔从容,一气呵成。如今,对管耘园而言,完成一幅画并不需要很长时间,甚至快到几分钟。在这背后,则是他几十年学养和功力的积淀,“除了外出,只要在家,必定每天都画。”
董其昌说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方能作画。管耘园也深以为然。从西藏、新疆、东三省,到深圳、香港、澳门,再到法国、意大利、奥地利、埃及……6年前从医院退休后,管耘园便有更多的时间来饱览大好河山,看遍人间繁华,也从中汲取了更多的创作灵感。“光这几年,我登过的名山就有40多座。”一路走,一路看,管耘园一路收获着感动,“在塞纳河畔看艺术家沙龙,我可以呆上整整一天。”

尽管已是古稀之年,但管耘园依旧精力充沛,思维敏捷,语速很快,引经据典,妙语连珠。他说,画画就是他最好的养生。他不上老年大学,不跳广场舞,不加入任何书画或美术协会,不参加任何书画比赛;他对名利早已看透看淡,从今年起,他不再与医院续聘,只一心一意地画画。“今始了却公家事,七十又获自由身。梦中忽忽多少事,自此心怡皆成真!”不久前,管耘园写下了这首诗。

30年情醉笔墨,管耘园虽不是科班出身,但他的作品却以独特的文人画风格感染着观者。今年5月1日,“半路丹青——管耘园画展”在南通紫琅文苑举行,展出了60余幅作品,画面里山水磅礴的气势,鸟虫精到的笔墨,花草盎然的生机,处处体现了作者的巧思妙想。其韵味隽永的笔墨,仿佛是一首抒情诗,书写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他感知的名山大川。

“他走了很多路,看了很大的世界,他的艺术观从笔尖流淌出来,令人为之动容。”画展开幕当天,知名画家侯德剑前来捧场。南通地方史料研究专家赵鹏更为他亲自操刀刻印。
管耘园说,他有信心,像尤老一样,一直画下去,直到拿不动画笔……

来源:南通发布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